10月22日,天光破晓,晨雾渐散,湖北省荆州市广袤的田野上已是机声隆隆。在荆州区邦富农专业合作社的田块里,理事长唐兵正指挥着收割机进行最后的抢收。随着最后一垄中稻被“吞”入机腹,化作金灿灿的谷粒,他今年种植的1240亩水稻宣告全部颗粒归仓。望着眼前堆成小山的稻谷,唐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中稻亩均产量比去年又提升了10%,达到了1280斤,又是一个实打实的丰产年!”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天赐的膏腴之地。这里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近700万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荆楚大地的田间地头,探访秋收秋播一线,深切感受到,以“江汉大米”产业链为引领,通过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新模式的集成应用,荆州正稳稳守住“天下粮仓”,推动粮食生产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科技赋能,抗灾稳产底气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面对近年来频发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挑战,荆州市将科技兴农作为稳粮增产的关键抓手,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水稻覆膜等节本增效新技术,让现代农业科技在大田里落地生根。
“六七月份那场持续干旱,要搁在往年,肯定要减产。但今年用了新技术,产量不减反增!”唐兵指着刚收割完的田块感慨道。他口中的新技术,正是荆州区重点推广的水稻侧深施肥和水稻覆膜技术。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将肥料直接精准施用到水稻根系旁3-5厘米的土壤中,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至55%左右,可实现省肥25%、减少人工投入,同步达到稳产高产与保护水体的双重目标。而水稻覆膜技术则能有效控草、节水、增温、保墒,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效果明显。”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飞向记者介绍。一组数据印证了技术的成效:今年,荆州区实施水稻侧深施肥面积达29207亩,亩均节肥9.7%,增产幅度在6.5%至12.4%之间;推广水稻覆膜1720亩,每亩可节省除草费用60-80元,节约灌溉用水30%。
病虫害防控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又一关键。刘飞介绍,在今年5月、7月、8月等病虫害防控关键节点,全区调动了百余台植保无人机,对水稻种植区域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统防统治,重点防控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主要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约79.3万亩次,为秋粮丰收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良种良法,订单农业增效益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湖北省“江汉大米”整县推进的核心产区,江陵县近年来直面水稻品种分散、附加值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波动等难题,探索出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订单+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将种植品种聚焦到6个“江汉大米”主推品种上,为大规模标准化订单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江陵县熊河镇熊河村,水稻种植户熊礼双对种植“江汉大米”品种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去年开始种‘青香优261’,产量高,卖价更好!”他告诉记者,现在种田,从播种到打药基本都是机械化,轻松了不少。更让他安心的是,合作的龙头企业还会邀请农艺师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生产中的后顾之忧。
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良种良法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江陵县粮缘万顷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刚介绍,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耕种、高效田间管理到机械化收割、智能化烘干的全链条服务。“因为水稻品种好,产量高、市场认可度高,加上农民越来越适应机械化作业,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订单供不应求,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率逐年攀升。对比去年,今年的作业面积实现了翻番。”王刚说。
智慧加工,产业链上谋增值
自9月20日开始,位于荆州市江陵县的湖北楚宏粮油公司厂区内,烘干机和自动化加工设备便进入日夜运转状态。今年新收的稻谷正通过现代化生产线有序流转,金黄的谷粒在自动化设备中完成一道道加工工序。这家位于江陵县熊河镇的企业,去年12月动工、总投资3800万元的“江汉大米”数智化加工车间即将投产,届时年加工产能将翻番,达到20万吨。
整条生产线融合5G与物联网技术,串联从原料入仓到色选共35道工序,实现全程自动化运行。以往需要十余人值守的车间,如今只需两名员工在控制室监控。公司总经理代澳介绍,这一转型源于2017年一次发往广东的客户投诉——因气候湿热,整批大米存放十余天便出现生虫,公司不得不承担损失并重新发货。这次教训推动他开启长达八年的技术革新。
企业首先升级包装设备,以真空包装替代普通编织袋。如今在日处理千吨的打包车间,智能温控与真空包装工艺结合,有力保障了大米品质的长期稳定。更先进的是“江汉大米”数智化云控系统,通过工业摄像头毫秒级捕捉米粒瑕疵,五道色选机精准剔除残次品,不合格品剔除率高达99.9%。系统实时采集数据,由“云端大脑”分析比对并动态调节参数,不仅实现产能倍增,还使成品率提高3%、碎米率降低2%,相当于年增效1260吨、减损840吨。精细化管理带来产品价值提升,400克小包装“江汉大米”市场售价达8元。
目前,公司依托76200亩核心生产基地产出的大米,已销往广东、湖南、云贵川等地,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作为湖北省第三家5G智能大米加工企业,楚宏粮油实现全流程数据化与可视化管理,产能规模居荆州市同行业首位。“过去拼价格抢市场,如今靠科技树品牌。”代澳表示,过硬的品质正助力企业打开新的市场格局,今年销售额目标为4.5亿元。
精准施策,抗湿播种保面积
秋粮收获接近尾声,秋播生产正在展开。然而,10月15日以来,荆州市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加之冷空气影响导致气温明显下降,田间湿度过大,给秋播特别是油菜播种带来了不利影响。
据荆州市农业农村部门截至10月17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秋粮收获进度已达86.07%,面积664.79万亩。未收获部分主要为迟播的一季晚稻和虾稻,预计10月底完成;双季晚稻48.6万亩,预计11月上旬开始收割。与此同时,秋播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市油菜已播种214.43万亩,完成计划面积的63.16%。小麦大面积播种也从10月25日后展开。
面对不利天气条件,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早在9月19日荆州市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秋冬播工作的通知》,明确计划播种小麦243.2万亩以上、油菜338.1万亩以上,层层压实生产责任。
技术服务的精准到位是应对挑战的保障。荆州市发布了2025-2026年农业主导品种,明确了15个油菜和3个小麦主推品种,着力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制定了主要农作物秋冬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推广科学施肥。特别是在15日至17日降雨期间,市农业农村部门紧急邀请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学昆教授,深入荆州区、监利市、松滋市、石首市和江陵县等地,实地指导农户开展油菜抗湿播种和田间管理。
当前,全市正利用晴好天气窗口期,科学调度农机具,加快播种进度。对田间积水严重地块,采取人工开沟与机械抽排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排除积水,为农机下田作业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小麦适期播种、种子包衣等关键技术落实,确保一播全苗。
夕阳西下,荆州广袤的田野上,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平息,而播种机的律动正待响起。从颗粒归仓的喜悦到抢墒播种的希望,从田间地头的科技实践到加工车间的智慧升级,一条以“江汉大米”为品牌的粮食全产业链正在江汉平原腹地不断延伸、壮大,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坚实的荆州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