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  ›  粮食市场

新稻米高开走强,向高位攀升的同时风险也在积集

| 时间:2023-09-25 16:53| 字体大小:

​综述:自今年四月中下旬以来,南方籼稻市场阶段性供应紧张,导致籼稻米购销价格持续上涨。至八月下旬,全国各大院校陆续开学,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集团性消费需求恢复,随着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大米消费进入旺季,各地经销商陆续备货补充库存,南方大米储备企业采购均转向国产大米,加上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提振市场信心,利多因素叠加,推动国内稻米市场稳中走强,在供需关系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稻米巿场短期仍将延续稳中向上走势。
一、供需关系改变造成稻米价格走强
由于2022年南方籼稻生产受高温干旱影响有所减产,2022/23年度中晚籼稻谷市场供需偏紧,产区稻米加工企业库存普遍不足,另今年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进口少,对国内商品大米市场难以形成有效补充,造成稻米阶段性供需失衡。
1、减产影响市场供应
众所周知,2022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时间的超高温天气,自七月中旬早籼稻收获开始,一直持续到八月下旬,四十多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伤害,部分地区单产水平下降,且稻米品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整精米率低、腹白米较多、碎米率偏高等问题,导致加工出品率下降,还有部分中稻由于品质太差只能当作饲料粮销售,干旱还导致部分地区水稻甚至绝收。
我们大部分人都只考虑到水稻单产水平同比降低和干旱造成的部分种植面积绝收这方面的减产,其实出品率整体下降和因品质太差不宜加工大米,也一样影响稻米总供给,因此实际减产数量和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只是很难做到统计量化。
2、进口大米补充同比下降
今年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商品大米市场补充亦十分有限;
近期全球多个国家宣布禁止大米出口:
当地时间7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将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
7月28日阿联酋经济部宣布将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
7月29日俄罗斯政府决定临时禁止大米出口至2023年12月31日。
8月25日,印度政府又宣布对蒸谷米增加20%出口关税,并设置巴斯马蒂香米出口最低价等多项限制大米出口措施。
此举引发市场广泛担忧,印度蒸谷米报价应声上涨,破碎率5%蒸谷米出口报价最高达540美元/吨,比上一周上涨85美元/吨。
9月18日,泰国大米(5%破碎率,下同)FOB 出口价621美元/吨,同比上涨40%;越南大米FOB出口价630美元/吨,同比上涨56%。
由于国际大米价格偏高,中国和菲律宾等主要进口国都大幅减少了进口;其中,菲律宾今年已进口大米219万吨,同比减少42.8%;中国1-8月累计进口大米200万吨,同比减少56%。
印度上年度出口大米2100万吨,今年大米出口政策全面收紧预计将减少1000万吨左右大米出口,可能导致国际大米供应进一步趋紧,国际大米价格目前仍在15年来的高位。
3、北粮南运难再现
一直以来,东北都是我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东北地区每年生产的粮食本地仅能消化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往全国,由于传统经营模式受运输成本和南北方消费习惯,以及冬季气候条件影响,稻米在南方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每年都是在南方市场出现供应紧张或青黄不接之时才有机会大批量北粮南运。
随着近年来电商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优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像五常稻花香2号、中科发五、长粒香等优质高端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长,这些水稻加工的大米口感好,自然香味浓郁,受到年轻消费群体喜爱,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新销售模式,在稻米巿场销售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增长。
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增长,普通品种种植面积自然会相应下降,东北普通粳米的供需关系也由传统的供需过剩转向供需相对平衡,销售价格也相对稳定,基本告别了靠价格优势促销的模式,南方大米巿场首次避免了一直以来遭受东南亚大米和东北大米低价倾销南北夹击的尴尬局面。
相反,自今年五月份以来,东北地区一直大批量在苏北地区大批采购丰良优大米,这个趋势以前很少见。而且九月上旬安徽部分地区新季中稻上市后,又在安徽多地大量采购大米,根据测算,在苏北地区和安徽等地采购丰良优精米回东北的成本基本在2.2元/斤以上,大家都知道,这个成本发回东北正常销售是根本不现实的,至于是什么用途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二、上市新稻高开高走购销两旺
近几年以来,国家大力鼓励推广双季稻和再生稻种植,早籼稻是每年7月份开始上市,接着8月中下旬再生稻上市,以及9月初上市的早熟中稻,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每年8、9月份稻谷市场青黄不接季节供应紧张的问题。
今年这三批粮均已上市,对近期稻谷市场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但由于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稻米加工企业库存普遍下降,目前上市的新粮仅能勉强满足加工企业维持定单供应和销售渠道的需求,原粮库存没有得到有效补充,而一年中最大批量的一季晚稻上市还需两周左右,因此稻米巿场短期仍将保持稳中向上的趋势。
1、南方新稻入市节奏趋于合理化,补充市场能力增强
南方各早籼稻产区一般7月上旬开始收获,是国内最早上市的新稻,紧随其后再生稻在8月中下旬上市,9月上旬湖北和安徽部分产区早熟中稻也随之收获上市,这三个品种正常年份以稻谷储备企业补库为主,但在稻米巿场供应不足时,又可以补充稻米加工企业的库存。
然后就是十月上旬一年中的重头戏——一季晚稻迎来全面上市。一季晚稻的主要特点是体量庞大、大米品质优良,出米率高等,是稻米加工企业和稻谷储备企业优先采购储存的稻谷。
最后就是10月底上市的二季晚稻,一般品质很好,但遇上有些年份气温提前下降,或寒露风提前南下,容易造成二季晚稻成熟不足,导致单产水平下降,出米率偏低等问题。
综合来看,种植方式的改变使每年新粮上市时间相对错开,避免粮食过于集中上市扎堆销售,给采购主体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合理消化,同时也减少了因粮食上市过于集中,在收获、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2、早籼稻高开稳中走强
7月上旬两广地区早籼稻率先上市,由于主要是优质品种,收购主体以加工企业补充库存为主;内地产区至7月中旬陆续上市,江西及湖南收储企业7月20号均即时公布收购价格,各收购主体积极入市,市场价格普遍呈高开稳走趋势,至8月中旬开始更是持续上涨,产区普早收购价格自开秤时1.26元/斤上升至1.4元/斤,短粒圆早收购价格自开秤时1.3元/斤上升至1.45元/斤,由于受到储备企业青睐及粉米巿场强劲需求,短粒圆早中后期收购价格到达1.5元/斤以上。
据华南粮食交易中心9月13日发布的粮食交易数据,珠三角地区圆粒早籼稻上调采购底价后以均价3248元/吨部分成交,粤北清远地区采购底价上调至3300元/吨仍继续流拍,非圆粒型早籼稻均价3143.08元/吨,三级籼稻谷均价3136.48元/吨,云浮二级圆粒早籼米由上周4220元/吨上调至本周4250元/吨,继续流拍,成交率持续走低,持粮主体惜售观望心理较强。
而早籼稻销售则异常火爆,9月6日湖南天下洞庭粮油实业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0年产早籼稻2189.492吨,起拍价2800元/吨,全部成交,成交价3400-3430元/吨,最高溢价630元/吨,分别创早籼稻成交价和溢价最高纪录。
9月14日湖南省级储备粮竞价销售张家界2020年产早籼稻2665.5吨,起拍价2800元/吨,再次大幅溢价成交,两个标的成交价分别为3260元/吨和3310元/吨,分别溢价460元/吨和510元/吨,充分反映出储备企业和米粉加工企业对早籼稻米的强劲需求。
目前主产区早籼稻收购大部分已进入尾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国内早籼稻种植面积为7099.7万亩,同比有所下降,总产量2833.7万吨,比上年增长21.5万吨。
3、再生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双增
再生稻通过几年来的试种和推广,在南方一些地区逐渐显现出优势,其主要特点:生长期短、适应区域广、种植成本相对偏低、综合效益高等,受到相关种植户的青睐,近年来种植面积增长较快。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再生稻种植面积320万亩;湖南再生稻316万亩,比上年增加54万亩;江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以上。
由于今年南方二、三季度气温和光照适宜,再生稻品质普遍好于往年,出米率基本都能达到64%左右,上市时间恰好是加工企业库存不足的关键时期,加上大米需求旺盛,市场供不应求,因此今年再生稻基本以市场化收购为主,且收购价格相比去年平均高出200元/吨以上。
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加工企业水分14.5%以下再生稻到厂价28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200元/吨;
江西再生稻加工企业收购价2740-2800元/吨,同比上涨200-260元/吨;
安徽再生稻加工企业收购价格2760-2820元/吨,同比上涨200-260元/吨。
往年这个季节大部分稻米加工企业的原粮库存都较充足,又因大米品质一般,大部分再生稻都是储备企业收购补库,但今年稻米加工市场需求强劲,收购价格也大幅上升,因此今年储备企业收购的比例很小。
4、中稻价格继续攀升上行
进入8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地早熟中稻陆续上市,西南地区一般8月中下旬上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正常在9月上旬开始收获上市。南方地区早熟中稻的生长发育时间和再生稻基本在同一时期,前后上市时间相差不到两周,因此大部分地区品质都较好,出米率也有所上升,市场收购价格也比再生稻高,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烘干稻谷到厂价达到2850-2900元/吨,安徽加工企业烘干稻谷到厂价格达2860-2900元/吨,江苏苏北烘干稻谷到厂价达到2900-2960元/吨,各地稻米加工企业均满负荷生产加工,大米供不应求。
据华南粮食交易中心9月13日发布的成交数据,广州花都二级黄华占米以均价4310元/吨成交,成交价格属年内高位;广州市储备粮公司二级丰两优米以均价4298元/吨成交,最高成交价达4360元/吨,创2021年5月以来新高。
三、政策性稻谷拍卖优质优价明显
最低收购价粮自3月28日投放市场以来,至9月19日共投放26周,前22周成交持续低迷,但自8月22日粳稻和9月12日中晚籼稻先后增加2021/22年粮投放后,成交价量均大幅增长,优质优价趋势非常明显。说明前期成交率低迷并非市场需求不足,而是投放的粮食要不是储存年份较久,要不就是品质一般,综合加工成本偏高。
最近几期增加2021年和2022年粮投放,恰逢稻谷市场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共同作用推动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价量大幅上升。截止9月19日,2023年最低价稻谷累计拍卖成交306万吨,成交率14.5%,均价2601元/吨。                      

1、中晚籼稻成交率大幅上升
我们先来看中晚籼稻,周度投放量一直保持30万吨,之前一直都是以2018/19年粮源为主,在2018年粮退出销售以后增加了2020年粮挂拍,9月12日中晚籼稻成交量达到创纪录的225780吨,成交均价2673元/吨,最高成交价2920元/吨,成交率75.15%;9月19日成交189831吨,成交率63.09%,成交均价2703.1元/吨,创中晚籼稻成交均价最高纪录。            

2、粳稻成交价格创新高               

从最近5期粳稻成交价格和成交量看,每期2021、2022粮均全部大幅溢价成交,优质优价表现突出,表明粳稻米市场供应也出现阶段性不足。详细成交细节请查看2023年稻谷拍卖
3、定向稻谷销售成交火爆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解决庞大的最低收购价粮的库存,把储存年份较久的粮源,采取稻转饲的方式,据统计,2020-2022年定向拍卖累计成交达5400万吨左右。
经过几年的去库存,超期储存稻谷数量大幅下降,最低价粮的储存总量基本回归到合理水平。
今年超期储存稻谷自8月3日开始,市场预计拍卖总量将在1600-1800万吨,东北地区底价提高到1700元/吨,今年有五家饲料加工企业可直接参加竞拍。截止9月14日,定向稻谷共投放七期,累计销售1401万吨,成交1228万吨,总成交率88%。由于近期小麦、玉米和稻米价格均处于阶段性高位震荡,定向稻谷的销售价格优势比较明显,预计后面几期仍将保持较高成交水平。
四、调整经营策略做好风险防范
花开花谢皆风景,潮起潮落终有时。
任何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粮食由于其特殊的商品属性,注定要在本身的供需关系之外会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比如:金融属性,政治角力的法码,甚至被武器化。
1、托底收购弱化,市场价收购主导地位趋强
自2016年开始,国家首次下调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意味着稻谷和小麦的收储政策改革进一步推进,从托市收购向托底转变,逐步推进粮食收购市场化,2020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总共收购六百多万吨,中晚籼稻未启动托市预案,水稻收购市场化率达到91.8%。2021和2022两年最低收购价稻谷达到2700万吨左右,远远低于最低价稻谷收购高峰期2013-2019年7年的平均水平。           

今年早籼稻收购已到尾声,收购价格自上市就远远超过最低收购价,并在中期呈一直上涨趋势,随后上市的再生稻和中稻的收购价格也是高开高走,根据目前稻米巿场的供需形势和收购价格来看,基本可以判断今年稻谷托市收购很难启动,有望实现全年百分之百市场化收购,也从侧面印证了稻米加工企业自产能扩大以后对稻谷的需求大幅增长。
2、晚稻上市后巿场可能趋稳或小幅回调
到目前为止籼稻主产区上市的还是中稻,中稻和一季晚稻都属于一季稻,在八月底至九月中旬之前上市的一般称之为早熟中稻,而九月底或十月初开始上市的统称为一季晚稻,这是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而且品质也是最好的。
中稻一般是五月中旬前后播种,像扬花、灌浆、结实、成熟等关键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一年中七、八月气温最高的阶段,气温太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因此一般年份中稻米的品质都相对欠佳,整精米率也偏低,稻米加工企业不是很感兴趣,种植户不是有特殊原因一般不会种植,因此每年的中稻种植面积也不是很大。
今年再生稻和中稻的品质都比往年要好很多,备受稻米加工企业的青睐。另外由于大米巿场阶段性需求增多,新季稻谷上市量不足,再生稻和中稻自上市以来,市场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00-300元/吨,大米也是供不应求。
不过,随着十月上旬两湖和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主产区一季晚稻大批量上市,届时稻谷市场海量的供应会造成短期的供需过剩,预计稻谷市场会止涨趋稳运行或有阶段性小幅回调的可能。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不能完全排除仍保持稳中向上的走势,为什么这么说呢?
往年再生稻和中稻上市后,大部分加工企业库存充足,另外品质也不是很好,加工企业一般收购兴趣不大,只有各级储备企业轮换入库收购,收购价格相对平稳。
但今年的情况截然不同,首先今年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早就缺粮,其次今年再生稻和中稻的品质都较好,最后大米巿场需求强劲,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两批粮基本都是稻米加工企业高价收购加工大米销往巿场了;而储备企业难以接受这个价格,选择先观望一下,都寄希望于一季晚稻大批量上市收购价格会有所回调,到时候再启动收购。
不过届时稻米加工企业也会趁机入巿收购,还有一些贸易收购主体,这样所有的收购主体都集中在一季晚稻上市期间收购,巨大的需求聚集在同一时段,就如同所有人围着吃一锅饭,都担心饭不够吃不饱,特别是我们基层的收购主体都有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到时有少数收购主体为了上量提价收购很可能引起大家跟风提价;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不要跟风,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粮源,这个时期的供应肯定是很充足的,就算有矛盾也不会在这个阶段体现。
3、稻米巿场中长期仍将保持稳中向上走势
自2020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最低价稻谷去库存的力度。2020、2021、2022年这三年,稻米巿场除消化了当年度生产的新粮的同时,还消化了各种销售方式的最低价稻谷达7700多万吨,其中包括5000多万吨超期储存稻谷,扣除三年新收购的最低价稻谷数量,每年平均1500万吨,而且这三年中还进口了1400多万吨大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最低价稻谷和采购了这么多进口大米,才使得当年度稻米市场供需过剩。如果没有这部分粮源,这三年当年所生产的稻谷供应本年度大米消费明显不足,最多只能达到紧平衡的状态。
这个趋势尤其到今年更加突出,目前投放市场的最低价稻谷和超期储存的稻谷成交量为1534万吨,刚刚达到前三年的均值,今年进口大米到8月份为止只有200多万吨,前三年进口大米的均值为467万吨,还不到三年均值的一半。
因此,在目前国际大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后期较难对国内大米市场进行有效补充,且香稻类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长,东北地区粳稻米巿场供需形势本身也不乐观等诸多因素影响,稻谷市场仍处于产不足需或产需紧平衡状态,这个局势目前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而且今年已经上市的早籼稻、再生稻和中稻均是强势高开高走、稻米市场供不应求稳中向上的走势也证实,当前稻米巿场供需矛盾仍未明显改善,并且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特别是大众化消费的基础稻米品种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4、高位回调是必然,关键节点是国际市场走势变化
本轮稻米巿场走到目前的高位,主要原因是2022/23年度稻谷产需偏紧,以及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市场信心增强,把稻谷市场价格快速推至历史高位。在大米消费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巿场持续疲软的状态下,被高位稻谷压迫被动上涨,本就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也会给经营上带来较大风险。
今年全国各季水稻生产总体情况较好,目前已经收获上市的稻谷相比往年在单产水平和品质方面均有所提升,现一季晚稻上巿在即,丰收在望,如后期不出现特别极端的恶劣天气影响二季晚稻的产量和品质,今年水稻生产总量应达到较高水平,对稻谷市场将形成有效补充,上年因稻谷产需不足造成的供需矛盾将得到充分缓解,稻米巿场将重新回到供需相对平衡或供需宽松的正常状态,届时稻米巿场价格也将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善逐步从高位回调,这个节点较大可能在下年的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
国际粮价大幅飙升的主要原因:
一是俄乌战争导致黑海粮食贸易外运受限,而今年7月17日,俄罗斯因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中与俄有关的部分至今仍未得到履行,直接切断乌克兰粮食港口外运渠道,引发全球担忧,全球粮价也因此大幅上涨;
二是印度因政治需要限制大米出口,并引发多国效仿。
印度是全球大米出口最大的国家,年均出口大米超2000万吨。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自2022年9月以来,全球大米市场价格上涨了15%至20%;在过去的15年里,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因此,印度大米的产情及加工出口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大米市场的强烈反应和大幅波动。
这次出口限令可能导致印度大米出口减少近1000万吨,国际大米贸易量大幅下降,大米出口价格大幅飙升。根据数据显示,泰国100%B级大米截至2023年8月末的最新报价为657美元/吨,较去年1月末的415美元/吨上涨58.31%,较今年1月末的504美元/吨上涨30.56%;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最新谷物供求简报显示,2023年全球谷物产量下调400万吨,但同比仍增长0.9%,达到28.15亿吨,与2021年创下的最高纪录水平相当。 
另外,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2023/24年度印度大米产量预计为1.32亿吨,同比减少2.9%,大米期初库存从上月的3600万吨下调至3300万吨;出口量预计为1750万吨,同比减少16.7%;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3200万吨,上年为3300万吨
综合来看,全球粮食生产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印度大米产量虽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根据印度历年大米出口数量看,因今年限制令减少的出口数量,除其国内增加的一部分消费外,其它多出的数量都将转到下一年度的库存。
     那么下一年度本身的出口数量加上今年结转库存,印度下一年度的出口总量和压力都将大幅增加,因此,印度何时解除大米出口禁令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禁令解除后国际市场海量的大米供应,可能会使价格直线下降,巨大的价差国内进口贸易商自然会第一时间大量进口,届时将对南方沿海销区成品大米巿场带来巨大冲击,“稻强米弱”现象将更加突出,给产区高价库存稻谷的加工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压力;产区稻米加工企业和销区经销企业需着重关注这两个节点,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建立库存,提高警惕避免风险。 
 
    (来源:中华粮网)



  • 分享到: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6号新时代商务中心35楼 邮政编码:430064

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0397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60号

 

  • 官方微信

  • 抖音
扫描二维码下载iphone版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