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国内小麦市场步入季节性调整的关键窗口期。一边是新季玉米上市临近引发的市场重心转移,一边是小麦托市收购进入尾声,贸易商、面粉企业、饲料企业的策略调整相互交织,在平稳偏弱的麦市下,新一轮供需博弈正悄然酝酿。
托市“兜底”近收官:政策发力稳大局,收购规模创阶段新高
尽管小麦托市收购已临近尾声,但政策托底力度并未减弱。9月上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大托市主产省份新增收购库点76个,截至目前,五省累计公布的托市收购库点超过563个,形成了覆盖主产区的托市网络,持续强化市场“稳预期”
从收购数据来看,当前小麦收购规模已进入高位区间。截至9月5日,河南省涉粮企业累计收购2025年新产小麦1954.8万吨,其中市场化收购1248.1万吨,托市收购706.7万吨;截至9月8日,安徽省涉粮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908.02万吨,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分别为491.71万吨、285.97万吨。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统计,截至8月31日,全国各类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已达9597万吨。
此次托市收购的持续加码,不仅体现了国家稳粮价、保供应的决心,更成为新麦上市以来行情“抗波动”的核心支撑——尽管期间麦价偶有小幅震荡,但整体保持平稳运行。而近亿吨的收购规模与民间余粮锐减的格局,也为后续小麦市场行情的变化埋下了“供需再平衡”的伏笔。
玉米“抢镜”引变局:新粮价低挤压空间,小麦饲用替代持续减量
自7月起,此前偏强运行的玉米行情受进口玉米投放、小麦饲用替代双重冲击,逐步转入下行通道。进入9月,玉米市场呈现“新粮上量降价、陈粮惜售翘尾”的分化态势:一方面,新季玉米已开始逐步增量上市,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冲击陈粮市场;另一方面,民间陈玉米库存基本见底,部分持粮主体惜售情绪升温,短期支撑陈粮价格小幅反弹。
拓宽视野看,9月中下旬华北地区玉米将进入大面积收割期,当前“青黄不接”的供应格局将很快被打破,玉米供大于求的预期逐步清晰。在此背景下,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已开始主动调整采购与配方策略:一方面压缩玉米库存,以“刚需补库”为主,避免高价囤粮;另一方面减少小麦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转而增加玉米用量。
市场普遍预计,9月中下旬随着新季玉米上市量扩大,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采购需求将进一步收缩,甚至可能逐步停收小麦;叠加月末小麦托市收购收官,后续小麦市场的需求主导力量将逐步转向面粉企业,小麦购销格局正迎来“由散到聚”的新一轮调整。
消费端“降温”添压力:开学备货结束,粉企需求同步收缩
对于小麦的核心消费端——面粉企业而言,9月上旬的需求端已进入“淡季模式”。随着开学季效应逐步消退,面粉消费从短期备货高峰回归日常常态,经销商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普遍采取“中低库存、以销定购”策略,面粉企业的订单量较8月下旬明显减少。
需求降温直接传导至生产端,当前面粉企业开机率呈现“头部稳、中小降”的分化特征:头部大型粉企凭借稳定的渠道与订单,开机率维持在75%-85%,但较上周仍下降5-10个百分点;中小型粉企受订单不足、成本压力双重影响,开机率仅30%-60%,较上周降幅达10-15个百分点,“昼停夜开”的生产模式逐渐增多,面粉产量与小麦采购量同步缩减。
对于面粉企业而言,当前正面临“成本高、利润薄”的两难:一方面,产品成本刚性较强,难以通过降价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产量下降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因此“降产能、挺销价”成为行业主流做法,这也导致面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难以出现阶段性回升。
贸易商“转场”加剧波动:集中售麦腾仓备玉米,部分粉企顺势降价
新季玉米上市的预期,成为当前小麦市场的“重要变量”。受去年收储玉米获利的影响,多数贸易商对新季玉米市场预期乐观,同时看空小麦后市,近期已开始加快小麦出库节奏——通过集中出售手中库存小麦,腾退仓库、筹集资金,为后续收购新季玉米做准备。
贸易商的集中售麦行为,直接导致部分面粉企业门前再现“送麦车辆排长龙”的场景。而在面粉企业开机率持续下滑、小麦采购需求收缩的背景下,部分粉企选择“顺势降价”。
后市展望:流通余粮缩减,双节或成行情“转折点”
当前市场流通量虽仍能满足短期市场流通需求,但需警惕后续可能出现的“抽水效应”风险:一方面,若后期托市库点继续加大收购力度,或部分粉企“建库增加库存”,可能加速消耗民间余粮;另一方面,若新季玉米价格超预期下跌,可能进一步挤压小麦饲用替代空间,对小麦需求形成二次压制。
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或将成为小麦行情的“潜在转折点”。随着双节临近,面粉消费有望迎来一波短期小高峰,带动面粉企业开机率回升,进而增加小麦采购需求;同时,秋忙季节即将在华北地区展开,农户将暂时退出售粮市场,粮商重心转向玉米购销,小麦市场流通量可能阶段性减少。若“需求回升+流通缩减”的局面形成,当前稳中趋弱的小麦行情或有望扭转,迎来阶段性反弹机会。
整体来看,9月小麦市场正处于“政策退坡、市场接棒”的关键过渡期,双节消费旺季的表现将成为判断后续行情的核心指标,市场各方需密切关注面粉消费复苏节奏与玉米上市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来源: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