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国内玉米现货市场延续偏强震荡走势,临近周末,现货价格涨势有所松动,但连盘玉米期价自秋粮上市以来收破2200元大关,JCI认为与当前东北玉米正值批量上冻、上量初期,华北粮质下降导致东北玉米大量外运、区域铁路运力偏紧问题再度“被提及”导致市场看涨情绪升温有关。预计短期国内玉米市场将呈现偏强震荡走势,但需注意年底前东北粮上市高峰期以及年后推动当前粮价上涨因素的利多因素“转空”的可能。当前建议下游用户维持择优策略增仓,但远期战略建仓需谨慎。
1、价格变化: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出现普涨,关内多地涨势强劲
现货市场方面,截至2025年11月21日(第47周)全国玉米均价2278元/吨,较周比上涨22元/吨。
北方产区:东北新季玉米价格整体走强,黑龙江新季潮粮折干价格1990-2060元/吨,周比上涨10-30元/吨,吉林深加工企业潮粮折干挂牌价格2030-2100元/吨,周比上涨20-40元/吨,东北饲料低毒玉米收购价格2090-2240元/吨,周比上涨10元/吨;华北本地新玉米价格走强,山东深加工主流收购价2180-2340元/吨(18%水以内),周比上涨10元/吨,猪料玉米(多为东北粮)价格2370元/吨左右,周比上涨10元/吨,河北深加工玉米主流收购价2200-2230元/吨,周比上涨10元/吨,河南深加工玉米主流收购2200-2320元/吨,周比上涨20-90元/吨不等。
港口与销区:北方散船玉米集港价格2170-2175元/吨,水分15%,周比部分上涨20元/吨,一等集装箱玉米收购2190-2250元/吨,周比部分下跌10元/吨;广东港口散船玉米报价2340-2360元/吨,周比上涨30元/吨,集装箱玉米报价2360-2380元/吨,周比上涨30-40元/吨,参见下图。

查询更多历史数据、热点数据:JCI数据中心www.datajci.com
农民销售进度方面,近一周农民销售进度依旧偏慢,连盘期价触及2200元/吨以后可能进一步强化部分农户的惜售心理,但11月下旬开始东北多地已开始上冻,叠加当前东北铁路货运再度收紧不利于卖粮,区域再平衡进展值得密切关注,参见下表。

查询更多历史数据、热点数据:JCI数据中心www.datajci.com
2、部分主销区玉米与替代品关系:小麦、玉米同步上涨,进口玉米定向邀标成交率“获益”
近一周,华北地区小麦价格主流价格上涨至2460-2600元/吨,周比上涨10-20元/吨。目前,关内禽料玉米2300元/吨左右,猪料玉米2360-2370元/吨,价格周比上涨10元/吨。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以来,进口玉米定向邀标拍卖成交率仍接近100%(官方未公布明细)。
进口谷物方面,CBOT玉米期价回调,进口非美玉米理论成本维持在2040-2150元/吨,周比下跌30元/吨,美玉米理论进口完税成本2240-2300元/吨,不含关税成本2000-2080元/吨,周比下跌20-40元/吨。以下是广东港口麦类产品和其他进口谷物与玉米比价变化,仅供参考比较(单位:元/吨)。

查询更多历史数据、热点数据:JCI数据中心www.datajci.com
3、贸易与库存情况:北方汽运集港量已连续八周维持高位,北粮南运保持理论微利
截至11月21日当周,按照北港二等玉米平舱2210-2230元/吨,大船运费80元/吨,港杂等费用45元/吨推算,理论散船到港成本2335-2355元/吨。当周周末,南方散船二等玉米报价2340-2360元/吨,即期理论盈利5元/吨;北方新季玉米集港量(汽运)到货量连续八周维持高位,山东深加工企业门前汽运量小幅反弹,参见下表。

*截至11月21日统计
港口库存方面,截至11月14日当周,广东港口玉米库存下降至6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玉米库存35万吨;进口替代谷物(高粱、大麦为主)库存近100万吨。截至11月14日北方港口(八港)玉米库存继续上升至130万吨以上,周内散船下海量约100万吨左右。
4、下游消费:年前猪料消费支撑优质玉米需求,粮价续涨进一步削弱深加工效益
2025年第47周,我国毛猪出栏均价11.7元/公斤,较上周下跌1.76%。养殖效益区间为-250~+50元/头,头均效益亏损230元;猪粮比5.14:1,处于一级预警区间。短期内生猪养殖产能去化对于改变生猪现状难明显起效,换而言之,猪料的谷物消费需求暂时不会明显下降,而优质猪料玉米需求在今年华北玉米品质下降背景下显得格外强劲。
深加工方面, 2025年第47周,以水分14-20%左右玉米成本估算,我国黑龙江西部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酒精理论盈利下降至145元;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下降至40元,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亏损缩窄至54元。
大事记:
1、美国农业部恢复美玉米出口销售报告,2026年1月才能完全同步所有数据
美国农业部恢复报告玉米出口销售数据,报告称,截至10月2日当周,美国玉米出口销售量为225.97万吨,接近市场预测范围的上端。不过,机构正在逐步补发因政府停摆而中断的数据,预计2026年1月才能完全同步所有数据,11月25日将公布截至10月9日的出口数据。
2、 俄农业部长喊话本国农民:向中国学习!并预测“中国未来或不再进口粮食”
当地时间11月19日,俄罗斯农业部长奥克萨纳·卢特在“YUGAGRO-2025”展会上发表讲话,呼吁俄罗斯农民向中国和巴西同行学习。虽然中国没有大型农业控股公司,但农民技术应用水平极高。她更做出惊人预测:中国未来可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再依赖进口。
3、美国政府考虑推迟削减进口生物燃料补贴,因炼油商反对
北京德润林2025年11月21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将拟议的削减进口生物燃料补贴计划推迟一至两年实施,因为美国炼油商认为此举可能推高成本并加剧燃料供应紧张。
美国环保署(EPA)拟定的这一计划原定2026年1月1日生效,旨在减少对进口生物燃料的依赖,提高国产燃料的竞争力,但是消息人士称,白宫考虑将该计划实施时间推迟到2027年或2028年。
根据EPA的方案,进口生物燃料及其原料可获得的可交易信用额度(RIN)将仅为国产生物燃料的一半。这一计划有助于减少进口生物燃料以及原材料(如废食用油),同时提振美国豆油需求。豆油是美国生物质柴油的主要原材料。炼油企业及美国石油协会(API)警告,该政策可能造成供应趋紧、成本上升与燃料价格上涨,不利于白宫在国会选举年前压制能源通胀的政治目标。
知情人士透露,EPA正研究将实施时间推迟一年到两年,但尚未作出最终决定。EPA表示正在审查公众意见,但未评论是否考虑延期。
如果政策延期实施,可能令炼油企业满意,但会激怒美国农场团体及生物燃料行业,后者支持强化美国可再生燃料标准法案(RFS),限制进口并提高本土产品需求。在此之前,关于2026年生物燃料掺混目标、是否允许全年销售E15汽油以及小炼厂豁免政策的补偿方案等议题,也因美国政府停摆和行政积压而推迟。
4、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洪灾恶化,150万公顷大豆玉米面临绝收
在阿根廷,中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农民正努力应对大范围洪水,洪水阻断了他们进入田地的道路,导致玉米和大豆播种延迟。CARBAP最新报告显示:全省已有近600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200万公顷仍被淹,380万公顷因过湿受灾:“所谓受灾面积,指即使无可见水体,也不具备最低播种条件:无坚硬底层、道路无法通行、机械完全无法进入。实际上这些农田面积已退出生产。” 其中约150万公顷“今年完全无法耕种”。按60%大豆、40%玉米比例测算,约20亿美元收入将退出经济循环。
5、乌克兰物流成本高企导致港口到货延误,推高玉米价格
近日,早春降雨致乌克兰玉米水分偏高,叠加电力短缺,烘干能力受限;同时物流瓶颈加剧供应链紧张。多重因素推升乌玉米FOB报价至218美元/吨,12月11日到25日交货,较上月上涨5美元,短期涨势难缓。
6、海关总署:2025年10月中国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为36万吨
海关总署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5年10月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为36万吨,同比增加43.1%;1-10月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129万吨,同比下滑90%。
(文章来源:中国汇易网)